学历正在经历一场‘祛魅’革命合法股票配资平台。
美国高等教育媒体Higher Dive援引某就业机构Resume Templates(以下简称RT)的调研报告称:
调查显示,25%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取消部分职位的本科学历要求。并且,其中七成左右的招聘经理表示,其公司在做出招聘决定时,会优先考虑应聘者具备的经验和能力,而非学历。
尝到了“取消学历”的甜头
RT首席职业策略师朱莉娅·图萨克雷(Julia Toothacre)表示:“过去五年里,我们看到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学位要求,转而要求证书或经验,现在其他企业也纷纷效仿。对于雇主来说,这扩大了人才库,并产生了积极的宣传效应。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一转变为那些选择不同道路的年轻人打开了大门。”
据悉,RT的调研完成于2024年底,收集了1000余名招聘经理的反馈信息。在调研时,已经取消了(部分)职位学历要求的公司中,三分之二的企业是针对入门级职位,54%是针对中级职位,23%是针对高级职位,约一半的招聘经理表示,只是取消了部分职位的本科学历要求,还有很多职位“仍然”要求应聘者至少本科毕业,仅有1%的招聘经理表示所有职位均没有学历要求。
展开剩余82%当谈及为何采取“取消学历限制”这一行动时,七成以上受访招聘经理表示,主要动机是希望更注重技能而非学历证书。近半数提到,还希望打造更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或是为了增加求职者数量。约三分之一的用人单位认为,即便在具备相应学历的人群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候选人,还有25%的公司认为,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员工即便没有以往要求的资质也能取得成功。
84%已经开始“消灭学历要求”的用人单位认可这一举措的优势,“申请人数激增”“员工多样化程度更高”“降低薪资水平”是这些公司或企业“肉眼可见”的好处。
学历祛魅,AI+软技能,胜过文凭?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已经或有计划“取消学历限制”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过往的工作经验、具备的能力与技能,近半数受访招聘经理均表示,Z世代(通常指1997年至2012年生人)应将技能、能力等置于首要地位,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此外,相较于教育背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应聘者具备的软技能以及与公司文化的契合度。当需在两类求职者间选择时——一类是软技能出色但无学位的Z世代求职者,另一类是有学位但软技能欠佳的求职者——53%的招聘经理更倾向前者。仅24%选择有学位者,23%认为两者实力相当。
与更年长的求职者相比,Z世代求职者是否具备AI技能更受用人单位重视。具体到Z世代求职者本人情况时,35%的招聘经理表示,Z世代员工的AI技能优于其获得的学位证书,不过28%的招聘经理表示反对,27%持中立态度。
RT首席职业策略师图萨克雷表示:“对于像Z世代这样的职场新人而言,接受针对实际工作、特定岗位的技能培训,要比培养软技能容易得多。如果某人已经具备出色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那么其余技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传授。”
RT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职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其他机构的类似调查也显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是否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实践使用技能,是否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软技能。有机构调研发现,许多Z世代的求职者表示,人工智能让他们的大学学位变得无关紧要。还有报告发现,取消大学学位要求的持续推动,导致一半的Z世代员工认为他们的学位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这一调查结果也是近年来“学位无用论”随着AI发展而愈演愈烈的体现。不过,正如RT的报告所示,用人单位取消的更多是初级且部分岗位的学历要求,并非完全不看学历和教育背景。不过在衡量应聘者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经验、技能以及AI能力等。
伊萨卡学院战略传播学教授黛安·盖斯基(Diane Gayeski)表示:“或许,年轻人没有学士学位也能找到一份入门级的工作,但缺乏学位以及在大学里获得的其他软技能会让他们很难在公司获得晋升。如今的雇主都在寻找那些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掌握不同文化、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领导技能、并能够灵活应对新挑战的人。”
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凭并非无用,更关键的或许是大学如何打造顺应趋势变化的教育模式。
更灵活,更聚焦!
国外的Bain & Co. 、OneTen和GradsofLife等咨询公司联合调查后发布报告,认为超过一半的工作不需要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要求,公司可以通过将职位描述重点放在该职位所需的行业特定技能上来吸引更多元化的员工。
对于不少职位来说,随着行业变化不断加速,大学教育的滞后性缺点正在放大。国内外高校都在寻求更灵活、更聚焦、更贴近行业的教育模式。
国外大学在微证书与微专业的教育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微证书作为一种短期、聚焦、模块化的学习项目,以其灵活性、行业对接紧密性和学分互认性,成为传统学位教育的重要补充。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发布《国家微证书框架》并建立全国性学习平台,为微证书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西兰则通过制定详细的认证规则,确保了微证书的质量与学分互认。在美国,数字承诺等机构开发的数字微证书课程,以及兰德公司对STEM教育中微证书作用的研究,都体现了微证书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与认可。同时,欧盟推出的“通用微证书框架”,更是推动了跨国学分互认,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微证书相辅相成的是微专业教育模式,它围绕职业或技术领域核心能力设计模块化课程组合,强调实战技能与系统化能力培养。中国高校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5年开设15个微专业,以工科为主导,涵盖“人工智能+”“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智能金融与量化投资”“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这些微专业均面向全校开放,无专业限制,学生经过1—2学年的模块化学习后,可获得微专业证书。同在广东的广东工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课程,成功推出了“智能建造”等微专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国际上,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将应用心理学微学位课程纳入学士学位学分体系,MIT的“供应链管理”微硕士项目也获得了多国高校的认可,这些都展示了微专业在国际化合作与学分互认方面的潜力。
然而,微证书与微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质量保障、社会认可度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化合作的加深,微证书与微专业有望在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学者提醒,学历仍是系统化知识学习的证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指出:“微证书能快速填补技能缺口,但无法替代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视野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广东高校为何今年纷纷扩招、增设新专业?. 南方网. 20250625.
[2 ]高等教育的「微证书」之解. 芥末堆, 2021122.
[3] 2 in 5 Hiring Managers Say Gen Z Should Prioritize Gaining Experience Over a Degree. Resume Templates. May 20合法股票配资平台, 2025.
发布于:四川省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